合肥全力护航“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科技创新的关键,不仅是产出成果,更在于用好成果。
然而,用好成果,推动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虽然路途不远却充满艰险。唯有以更大智慧和勇气,“踏平坎坷成大道”,方能真正解放“锁在柜子里的科技成果”。
十年来,合肥不断夯实创新基础,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挽起高校、院所、企业等各方之“手”,全力护航“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搭建转化“金色桥梁”
工业生产中,电接触材料是电器开关的关键组件,其性能高低决定开关接触是否稳定可靠。然而,这一材料研发生产技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
在中科大先研院,安徽中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电接触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已经顺利实现产业化落地,不但提升了材料性能,还成功控制了生产成本。
2016年,中骄智能在中科大先研院成立。“企业发展到现阶段,最显著变化就是研发能力的提升,这与先研院主动帮我们对接国内外研发资源密不可分。”企业创始人王兴生说,目前,中骄智能主导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还有能力向其他初创科企伸出“研发援手”。
“除了研发支持,在产品走向市场过程中,中科大先研院还帮我们对接市场资源,挖掘不同层面的客户需求,进一步拓宽了产品的市场覆盖面。”王兴生说,如今,中骄智能在电接触材料这一细分领域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中科大先研院是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顺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要求、依托各自优势、谋求创新发展的结晶,率先在安徽省举起协同创新大旗。中骄智能只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代表企业之一。
“近年来,我们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奋力推进国际一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中科大先研院副院长李兴权说,截至目前,该院累计孵化中国科大和校友企业290多家,培育高企90家、瞪羚、雏鹰等高成长企业51家。
2012年以来,合肥与大院大所大学累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2家。合工大智能研究院也是其中重要代表。依托该院设立的安徽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集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丰富技术和人才资源,成功在推动智能机器人成果转化中把握住先机。
“平台成立以来,按照‘技术赋能、创新服务’思路,坚持发展自身和服务社会并重,不断优化技术、人才等科技资源,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和动力源泉。”平台负责人甄圣超介绍说,该平台目前已在控制与半实物仿真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导航技术、运动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等多方面实现突破创新。
除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合肥创新院、清华合肥公共安全院等一批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在肥攻坚拔寨,搭建起一座座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色桥梁”,推动“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创新体系业在城市“生根”,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加速走向应用市场。
构筑成果“孵化摇篮”
“出门即可创业”,对于中国科大东校区的学生来说,创业就是这么方便!
今年4月,蜀山“科里科气”科创驿站——科大站正式投用,与中国科大东校区只有一条金寨路之隔。用驿站运营公司蜀山区城投公司副总经理左纲的话来说,中国科大学生出了校门,便可以进入合肥精心打造的“创业摇篮”。
“作为合肥市蜀山区环科大科创走廊建设的第一站,我们将为创业团队提供科大硅谷人才专项金融产品、培训辅导、资本对接、产业资源整合等多项支持。”左纲介绍说,该驿站集众创空间、路演、会议等于一体,办公面积超5000平方米,可提供280个工位,真正做到了“拎包即可进驻办公”。
截至目前,该驿站已入驻17家科创企业(团队)。合肥锁相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8月2日下午,记者走进驿站,来到这家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扑面而来。
虽然成立不久,但是企业已经成功收到了首笔订单。“距设备交付还剩147天!”门口的一块显示屏,用“倒计时”时刻提醒着企业研发团队。
“我们正在研制的设备叫作红外热像仪,它可以用来检测半导体芯片的热点,有助于找到芯片的失效原因。”锁相光学首席技术官沈金辉介绍说,他们的这套设备将填补国内空白,帮助国内一些半导体生产厂商摆脱进口依赖。
“我们的设备需要空间来装配,蜀山科创驿站不仅提供了场地,还免了租金,大大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沈金辉说,不仅如此,驿站还帮助企业对接金融资源,有利于企业进一步融资发展。
从蜀山科创驿站来到位于合肥高新区的科学岛创客空间,3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不少创业者正进行“头脑风暴”、交流经验。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优质科教资源及合肥创新院平台优势,科学岛创客空间探索出“学生+导师”协作创新模式,为高端硕博士人才打造一站式双创服务生态。
2021年3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沈成银带领团队来到科学岛创客空间,成立合肥中科智谱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大气环境保护,他们研制出多款设备,可以检测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从而判别空气污染,追溯污染源头,帮助环保部门进行大气环境治理。
“创客空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环境,而且帮助我们对接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匹配各类政策,降低创业成本。”沈成银说。与此同时,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岛创客空间还可以帮助孵化企业和团队招才引智,攻克技术难题。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招引了47个高端人才创业团队和科技企业,累计孵化项目80个,举办各类双创活动60余场,协助企业获得融资30余次,辐射创业者近1000人次,培育出中科谱康、中科光仪、中科星联等多家科创企业。”科学岛创客空间总经理黄叙新介绍说。
十年来,各类孵化转化载体在合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7家,其中国家级52家。
让更多成果“奔向市场”
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一些科研团队、初创企业虽有“硬科技”,却因缺乏资金导致转化率不高。
针对此,今年5月,总规模5亿元的合肥市种子基金正式设立,为在肥初创科技型企业及优秀科研团队提供资金扶持,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实现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
“种子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搬’出来,助力实现产业化,今年计划投资近7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科创集团有关负责人说,种子基金将择优支持符合相关条件的科研团队,包括在市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项目或优胜项目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科技人才等。
创新有风险,政府来分担。据了解,种子基金建立了风险容忍机制,允许基金出现最高不超过50%的亏损。超出部分,以相关基金管理机构所分得的奖励资金为限进行弥补。
未来,种子基金将与天使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科学中心产业转化专项基金形成联动,进一步完善合肥市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体系。
十年来,聚焦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合肥建立起全链条、闭环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种子基金的设立将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起到“第一撬动力”的作用,目前已支持成果转化项目23个。
同时,聚焦发现成果,合肥组建4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对接高校院所,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库,目前已摸排成果397项,其中已成立公司成果70项,意向成立公司112项。
在成果评价环节,合肥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多维度评价科技成果在技术、经济等方面价值。同时制定可转化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办法,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研判、决策依据。打造“科里科气‘科创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品牌,通过线下路演+线上直播方式,让成果直面产业上下游应用企业和投融资机构进行评价。今年5月以来,已举办活动8场,组织路演项目54项。
为推动成果更好应用,合肥突出重点领域、先试先用,打造首批155个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应用场景,首创建立场景创新中心。目前正在谋划通过政府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支持“三新”“三首”产品本地优先应用,加快科技成果就地应用。
创新有活力,发展有动力。科技创新的赛场上,随着一项项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奔向市场,正不断点燃催生合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作者: 葛清政 文 李予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