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健康中国奔忙

原标题:她为健康中国奔忙

【新春走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吴琳

“对科研工作者来讲,很少能有真正的假期,每年的寒暑假更是集中攻关的重要时间段。”樊江莉记不清,这是第几个留在异乡的春节。自从把父母从河南信阳老家接来同住,大连就成了新的故乡。

樊江莉是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工作忙,出差多,很多节日都是在外度过,很少与家人团聚。但超长的付出,也换来不俗的成绩。2021年,她作为第一完成人研发的“血液细胞荧光成像染料的创制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一直是樊江莉的努力方向。自2006年起,在彭孝军院士的带领下,樊江莉与团队成员一道开展染料设计原理创新、靶向功能拓展及产业化应用工作。2011年,基于靶向性近红外荧光染料的高端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系统正式产业化,用于人们熟知的血常规检测。其检测结果准确快速,且大幅降低医院采购成本达50%以上,一举打破了西方垄断,使国人用上了国产高端血液检测设备。目前这套设备已在国内700多家三级医院及2400多家医疗机构应用,还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力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从被垄断到国际领先的跨越。

要做的还有很多。作为典型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生物医用染料可应用于荧光标记、体外诊断、疾病治疗等领域。而我国对这类功能性染料的研究和发展起步晚,主要依靠进口。樊江莉说:“科学研究是一个甘苦自知的漫长过程,更是知识、技能不断积累,加之实验平台和条件共同成就的过程,作为新时代科研人员,我们深知重任在肩,必须不负使命、迎头赶上。”

科学研究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身为教师的樊江莉,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2021年,她的博士生在光动力治疗肿瘤中的光敏剂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最高荣誉“学术之星”称号,她比自己得奖更高兴。“科学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坚持不断地探索和挑战,学生正是站在科研第一线最活跃的力量,帮助学生更好成长,才能让科学研究后继有人,更好服务国家需求。”

平日,樊江莉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还多。这个春节,对于难得有机会陪伴家庭的樊江莉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亲手给家人做一顿团圆饭。“儿时的春节记忆很难忘,在家乡人们从大年初一开始就会挨家挨户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正月十五还会一起挤着去看花灯,很是热闹。”樊江莉感慨,如今虽然身在异乡,但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便是春节的意义。

每年大年初三开始,樊江莉都会返回实验室继续忙碌。谈及对新一年的期待,她心里装的仍是工作:“目前研制的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系统,对白血病只能起到预警作用,而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新一代的染色液已经研发成功,还需要与设备进一步匹配,有望在一两年内实现血常规检测的同时,对白血病进行同步诊断,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让科技创新惠及民生健康,建设健康中国,改善人民生活,是樊江莉最深切的期盼。

《光明日报》(2022年02月04日03版)

(责编:李楠桦、陈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编辑:汪东伟

统筹:

编审:

关键词: 中国 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