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一起官司涉案金额超过2600万元,这种基金可不能随便投

摘要:投资有风险。

今天你的基金跌了吗?

这是过去几个月,许多年轻人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这里所说的“基金”,一般指的是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每个成年人都能购买的公募基金。与之相对,还有一类私募基金,它们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体募集,管理规则也与公募基金不同。

近日,上海金融法院发布了《私募基金纠纷法律风险防范报告》,让更多公众了解这个稍显神秘的金融领域,同时也提醒更多潜在投资者:

投资有风险。

涉案金额高,执行难度大

对金融知识有一定了解就会知道,私募基金因其特殊性,往往被认为是“有钱人的游戏”。从涉案金额来看,这句话确实有道理。

报告梳理了2016年至2021年,上海法院审结的全部542件涉私募基金案件,发现总标的额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平均一起案件超过2600万元,远高于同期的一般金融案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增加,相对应的案件纠纷也明显增长。2017年时,涉私募基金案件仅有22件,2018年快速增长至105件,到2021年已经达到174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542起案件远不是全部纠纷。由于私募基金募集方式的特殊性,当发生纠纷时,大部分当事人其实更喜欢通过仲裁,而非法院的公开审理来解决争端。

报告统计了同时期部分仲裁机构受理的私募基金纠纷,发现仅2018年至2021年,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受理的涉私募基金案件就达721件,超过了全市法院6年的案件总数。

不过,私募基金虽然听起来高端,涉案金额也高,但由于当前私募基金,尤其是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主要是非上市公司股权这类高风险产品,一旦走到法律程序,胜诉方想要拿回赔偿金的难度也很高。

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上海金融法院共受理了171件涉私募基金执行案件,其中62.57%属于无财产可供执行,完全执行到位的仅有14.62%。

违规承诺“保本”极易引发纠纷

私募基金的特点,注定了围绕它的纠纷往往不会直接涉及普罗大众。

报告显示,法院受理的案件中,67.53%的纠纷来自私募基金内部,即投资者、管理人、托管人、投资顾问、销售机构之间。其他的案件主要源于管理人或基金合伙企业诉投资标的相关方的对外投资纠纷。

说到底,还是紧紧围绕着投资基金的几方展开。并且,私募基金不需要面向全社会公开投资方向等信息,因此如何监管管理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上海金融法院调查发现,目前私募基金管理人大多规模较小,配备的合规人员数量就更少了。以至于在一些案件中,出现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违规承诺可以“保本”的现象。

要知道,现在就连银行售卖的绝大多数理财产品都不允许承诺“保本付息”,私募基金这样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居然还对投资者作出承诺,也难怪事后会因此引发纠纷。

在建议加强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监管的同时,报告还呼吁所有潜在的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不能为了获得高收益,在填报信息时故意瞒报、谎报,让自己可以满足投资条件。

栏目主编:王海燕

文字编辑:王闲乐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汪东伟

统筹:

编审:

关键词: 涉案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