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37℃+的高温暴击来了!古人是怎么过酷暑的?

不要问我太阳有多高,我会告诉你气温才叫高,不要问我三伏剩几天,我会告诉你很多,很多……

根据杭州气象台最新统计,今年七月以来,高温日多达26天(≥35℃),其中破40℃(含)的日子还有四天!如果天气也有全勤奖,必须颁给高温了,这个月就休息了5天。

中国气象局表示,自7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经历了两场大范围的高温热浪天气,江西、浙江、福建等地高温日数超过25天,多个站点突破历史极值。预计8月开始,南方高温范围将向北方扩张,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地也将陆续加入高温行列。

原本还盼着有个懂事的台风能来降降温,没想到今年第五号台风“桑达”和今天刚刚现身的第六号台风“翠丝”是一个比一个弱,完全是指望不上了。省气象台说,8月2日-4日,沿海和浙南地区受低空东南气流和弱辐合影响,有时有阵雨或雷雨,高温还能有所缓和,但其它大部地区最高气温仍可达37℃以上!

8月5日起,我省高温范围还将扩大,强度也有所增强!除了沿海岛屿外,我省大部将接受37℃+的高温暴击,届时40℃+的身影或将多起来了!

夏日炎炎,大家是不是都恨不得抱着空调不撒手?很难想象,没有空调、没有电冰箱、连电风扇都没有的古人是怎么度过酷暑的?

千万别小看古人的智慧,早在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古人就已经喝上冰饮了!

《诗经·七月》里就有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是把冰堆积起来的意思,藏冰的地窖则称为“凌阴”。当时的皇宫贵族会在冬天凿冰贮藏于冰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

西周时期,朝廷还给专门管冰的“凌人”设了官职,负责冷饮的制作。这在《周礼·天宫·凌人》中就能找到记录:“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古代虽然没有冰箱,但当时人们已经发明了一种“冰鉴”,这是一种可以存放冰块的容器。冰鉴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

《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个“冰厨”可以说兼具现代冰箱和空调的两种功能了。

春秋末期,冰镇米酒都有了,《楚辞·招魂》就有写到,“挫糟冻饮,酹清凉些。”

汉朝时,古人已经造出了堪比空调房的“清凉殿”,据《三辅黄图》记载,当时是“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曹植在《七启》中有写:“温房则冬服絺綌,清室则中夏含霜。”

到了唐朝,古人为了避暑,还发明了一种高科技的自雨亭,即利用水力转动水车将水运上屋顶,再从屋檐落下,在四周形成水幕屏风。《唐语林》就记有:“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太坊宅有自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就出现过自雨亭。

这种亭子的造价自是不菲,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易烊千玺演的李泌,还凭着自雨亭揪出了幕后大boss。

唐朝人还都吃上了“冰淇淋了”!根据文献《酉阳杂俎》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了“冰酪、酥山、酪饮”。“酥山”底层为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还出现了“贵妃红”或“眉黛青”染出来的红色或绿色的“酥山”。

宋代甚至都出现了冷饮专卖店。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中,就描绘了一些专门售卖“饮子”的摊位。

古人也同样爱喝“肥宅快乐水”,据《东京梦华录》等古籍记载,当时宋人能吃到的冷饮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沙糖绿豆、漉梨浆、木瓜汁、卤梅水、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种加冰的茶)、香蕈饮、紫苏饮、荔枝膏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缩脾观、冰雪、沉香水等。

每到夏季,冷饮店的生意就好得不得了,常常营业到三更天才能关门。诗人杨万里在其《荔枝歌》里也描绘过宋人六月消暑的盛景:“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到了明清时期,夏日用冰更是全民普及。清代严缁生《忆京都词》中就说到,“冰窖开后,儿童舁卖(抬着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置之室中,顿觉火宅生凉。余戏呼为水晶山,南中物也。”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去冰箱摸支棒冰了?记得莫贪凉吃太多哦。都市快报讯(作者:记者 宋赟 封面摄影 夏阳)

关键词: 高温暴击 古人怎么过酷暑 商周时期 冰镇米酒 冷饮专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