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企看信心丨一家民营企业如何打造“钢铁肋骨”-环球快报

新华社天津3月23日电(记者郭方达)开春不久,天津银龙预应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志峰却说自己早已“忙晕了”。

“守住自己有的生意,还得想想潜在订单怎么搞。”这位出生于1976年的民营企业掌门人,给人的感觉风风火火。

专注于高强度预应力材料领域的银龙股份,现下的生产已经快排到2024年。来自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订单,也令公司今年百分之二十的出口增长目标近乎板上钉钉。但谢志峰和团队成员依旧不那么满意。


(相关资料图)

“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在产源地进行加工生产,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我们的出口成本。”谢志峰说。这家企业,似乎过去几十年里,就是一直这么往前想、跑着干的。

工人正在清点准备出库的产品。新华社记者郭方达摄

1978年,银龙股份的前身在河北省河间市创立,十年的时间让银龙积累了技术,也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初创团队往前想了一步。彼时天津市的冶金拉丝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了抢占技术高地,银龙离开了深耕十年的河间市,来到了天津。

“那时我年纪还小,只是在厂里偶尔帮帮忙。”谢志峰回忆,来到天津,许多工人才第一次见到火车,“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更让大伙觉得,得不断向技术高地靠拢。”

20世纪90年代,银龙与天津数个老牌车间合作,打算在市场上推出一款响当当的产品。

彼时在钢丝领域,质量稳定、混凝土黏合性强的钢丝,市场需求量极大。国内技术仍处于拓荒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品是市场上的主流。

银龙反复琢磨发达国家产品,并尝试各种工艺,终于在1991年成功研发出自己的“钢铁肋骨”——螺旋拉拔模具和螺旋肋预应力钢棒、钢丝。相较于当时国外的牛耳钢丝等产品,该模具生产的螺旋钢丝具有更好的适配性与更高的精度,在当年就创造了六百余万元的利润。

借助拳头产品,银龙一举打响了名气。而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更使得银龙将市场开拓到世界各地,中国制造的钢筋等材料,开始参与世界范围内各类工程建造。2005年,银龙的预应力材料、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等产品,就销往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随着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银龙等一批中国钢铁企业面临国外市场的大幅萎缩。“2008年前后,我们眼看着公司大屏上的世界地图上,标记有合作伙伴的国家板块一个个暗下去。”

工人正在对钢丝进行加工。新华社记者郭方达摄

没有退路的银龙又像当年一样,沉下心做技术研发。2012年,凭借对轨道板关键材料研发的长期积累,银龙股份与铁路系统相关单位共同研发,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款轨道板推向市场,一举达到领先水平,企业的发展又重回正轨。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我国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银龙近年来的主攻方向。作为钢材生产商,能源耗费问题始终是头上的“紧箍咒”,如何向绿色“转身”,开辟一条长久的持续发展道路,是包括银龙股份在内许多制造型企业的必答题。

2022年,企业投资近千万元,在厂区内建成了20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利用企业内厂房、办公楼、门卫室等屋顶的空间安装了近4000块光伏发电板。

在公司展厅内,一整套监控设备能够实时反映出各个厂房的发电及能耗状态。通过扩大绿色能源的适用范围,企业预期每年将节约200万元的能源成本。

2022年,银龙股份入选第六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这给了谢志峰及团队更大的信心。

“新能源设施配套可以是我们未来的一个业务方向。”今年全国两会结束不久,谢志峰又琢磨起来,对未来信心满满。

编辑:汪东伟

统筹:

编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