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聚焦:剁手族的自救指南来啦!
“6.18”购物节熬夜下单买的商品,小伙伴们都收到了吗?面对大大小小堆成山的包裹,有没有喜忧参半的感觉?拼手速下单的时候超级开心,但看看去年双十一屯的面膜还没用完,有的衣服、鞋子自从买回来甚至还没穿过,护肤品、彩妆摆了满满一梳妆台……本来精打细算图的是便宜,买的是快乐,但买回来的东西用不上反而占地方、白花钱,不免有些沮丧。
别急,看了下面的文章,了解了“买买买”背后的“情绪价值”,明白什么是“机会成本”,你就会慢慢回归理性消费。
研究证明
(资料图片)
购物快乐又减压
“下单的时候我想到的都是我使用它的场景,没用的东西谁会买呢?但往往大部分东西都是没用的,有的快递甚至拆都没有拆开过就被放在了一边”。小A说道。
小B:“买东西能让我开心啊,有没有用不重要!”
小B的说法反映了很多年轻人的购物心态。如果购物不是为了买到“有用的”东西,那么背后一定有一些其他的动机。正如小B所说,购物也承载了人们很多“情绪价值”。
试想,我们辛辛苦苦上班累了一天回到家,躺在床上随意翻看着购物软件,突然刷到了心仪已久的不贵但用处不大的物件。之前一直没有下单是因为“这东西可买可不买,还是别买了”,但今天不一样,如此疲惫就想买了这个东西安慰一下自己,“花点小钱,换自己开心,值得!”
购物可以调节情绪是有科学依据的。购物能促进大脑分泌快乐激素——多巴胺,启动了大脑内部的奖赏回路,因此,我们在购物时天然地能感受到愉悦。
另一方面,购物会让人体验到掌控感,从而可以释放压力。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营销学助理教授斯科特·里克发现,零售疗法是真实存在的,这虽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但在做出“买或不买”这样的选择时,悲伤的人们能够释放情绪,恢复对生活的一些控制感,从而感受到快乐。
超三成儿购物成瘾者
有抑郁倾向
纵然购物让人快乐,但是“沉迷购物”却会给不少人带来痛苦,现代生活习惯可以说是对我们伸出了罪恶的手,对我们的小钱钱围追堵截。
有种说法是移动支付不普及的时代,人们拿着钱包,看着它一点点瘪下去,手上捏着的钱一点点变少,大脑中处理痛觉的岛叶部分会发出疼痛的信号,正所谓“花钱花到肉疼”。但,当移动支付让我们失去了对钱的感知,对于数字变化并不敏感的人就会发现钱财的流失并不会让他们内心立刻产生波澜。直到最后年底想起来,今年也算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才会后知后觉地后悔不已。
近年来不少人还患上了一种新型的疾病,强迫性购物症,“剁手成瘾,不买不行”。之所以作为疾病受到关注,是因为和毒品一样,上瘾了的人们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行为失控,并在事后感受到悔恨,严重者会抑郁。
行为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31.9%购物成瘾的人都有抑郁症的倾向。该研究总结,花钱过后的负罪感是致病的罪魁祸首,它会带来低自尊、尴尬情绪、焦虑等诸多负面情绪,并且过度花销带来的经济负担,也会给人们持续带来压力,进一步加剧心理问题。
不止是花钱
还消耗了“机会成本”
那么,如何克制自己失控的物欲呢?方法自然有很多,无论是记账,还是把添加到购物车的物品“静置”几天,想改变的话自然能找到很多建议。但控制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失控”的,中老年人面对的生活成本更大,因而大部分都会谨慎地消费,需要重视过度购物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影响的,是90后00后年轻人。
拿90后举例,某电商平台曾出过一份关于年轻人的消费生活报告,其中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开通消费信贷服务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也就是说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拥有“花明天的钱”的需求。
我身边没有几个年轻人是守财奴,更多人是爱钱但更爱花钱,明知道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但还是忍不住“剁手”,隔三差五安排几个娱乐局,一年的存款给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有年轻朋友曾言之凿凿地说,如果不能花想花的钱,怎么体会人生的恣意潇洒?
确实,购物本身并不是一无是处,也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很多人也没有达到购物上瘾、自我厌恶、经济崩溃的程度。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值得警醒的代价是,这些花出去的钱,也是我们不能花钱买另一些东西的“机会成本”。没人喜欢抠抠搜搜过日子,但如果有想实现的梦想,想花钱给自己买见识,买能力,我们就得从省下每天一杯的奶茶钱,少去一次酒吧,每次冲动购物时的克制开始。
购物令人愉悦,但那也只是愉悦的一种,每一笔花出去的钱,都是一次选择,希望我们都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文/陈晓文苏允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