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问诊”器官捐献难题

“这是我和我丈夫同意遗体捐献的荣誉证书,他生前就让我捐献他的遗体,现在他去世了,我也要陪他一起捐。”安徽省合肥市邮电新村的李奶奶把颤巍巍的双手伸向夹在腋下的布袋,掏出两个鲜红的本子,缓缓展开铺在桌面上,略带哭腔的声音,划破了大厅的沉寂。


(资料图)

这是安徽医科大学“明眸视界”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采访邮电新村的遗体捐献志愿者时,经历的刻骨铭心的一幕。

为了解民众对器官捐献的态度,为我国捐献事业发展出谋划策,“明眸视界”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问卷调查。调研前期,成员们上网学习优秀调查问卷,参考器官捐献量表,学习器官捐献相关知识和问题设置,最终确定围绕“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器官捐献相关知识”“捐献意愿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展开调研。

做好了充分准备,“明眸视界”暑期社会实践团师生信心满满地前往合肥市复兴家园、皖西新村、澳丽苑、山湖苑等二十余个社区和卫生服务中心,调研当地居民对于器官(角膜)捐献的认知与接受程度。

让实践团受挫的是,很多居民听到关于“器官捐献”“器官移植”此类比较敏感的话题时,就马上拒绝了。

该实践团指导老师黄程平认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影响,民众‘谈捐色变’,传统思想的桎梏导致中国器官(角膜)捐献事业起步难,发展慢。”

面对调研困难,他们没有退缩,决定改变策略。第二天,实践团与居民进行沟通,先筛选出对此类问卷表现出兴趣的居民,再针对器官捐献方面问题深入交流,并且不再局限于问卷上的问题,以获得民众对遗体捐献更加具体的态度。

“我以前在安医大二附院做过肾脏移植和数次手术,很感谢为我捐献肾脏的好心人,让我重获生命。”一位提着病历袋子的中年男子告诉实践团成员:“我已经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了。”

“这位受访者选择以同样的方式回馈社会,就像一把火点燃另一把火,生命在无声流淌的爱中传递,让我们在震惊之余更加感动。”实践团成员许哲感慨道。

10天的调研结束后,实践团立即投入调研数据的分析和总结中。“从调研结果来看,虽然器官捐献知晓率高,但民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影响公民捐献意愿的首位因素仍是传统思想观念,其次是信任问题。”实践团负责人叶林威说:“作为医学生,深感我国器官捐献知识科普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安徽医科大学组织众多社会实践团开展暑期调研。“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芜湖市白茆镇,围绕医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开展专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医环相扣,卫护健康”社会实践团走进青海省西宁市,对当地环境可控危险因素与老年人群健康进行调查;“乡村医疗满意度调查”实践团来到亳州市利辛县江集镇,普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及中暑的处理方法……目前,各团队陆续进入报告撰写阶段,力争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把调查研究工作落到解决问题的实处。(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王志鹏通讯员朱葆珍齐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