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漫画学会会长陶冶:跨越国界的“漫”游,让中日民众更理解彼此

中新网8月18日电“中日两国年轻人怎么交往?如果两个青年坐在一起,漫画这个话题或许可以聊很久”。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之际,北京漫画学会会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漫画文创专业教授陶冶,分享了他数十年跨越中日两国的漫画之旅,以及对中日漫画文化的观察思考。


(资料图片)

据日本《东方新报》报道,漫画,是中日文化与民间交流“图景”中的重要风景线。作为当代中日漫画界交流的代表性人物,陶冶希望能传承两国画坛前辈的友好传统,将漫画打造成联通中日民间友谊的文化桥梁,不断加深两国民众对彼此的理解。

北京漫画学会会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漫画文创专业教授陶冶。受访者供图

留学日本,成漫画学博士“第一人”

陶冶成长于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外的一个偏僻小镇。中学时代,他绘制了一幅题为“十年寒窗苦”的漫画,并鼓起勇气给报纸投稿,成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5元人民币稿费,从此踏上漫画创作之路。

以漫画为媒,陶冶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漫画大家王复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复羊担任北京晚报美术摄影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初出茅庐的陶冶极为赏识。“王复羊老师就像父亲一样。我能一直把漫画坚持下来,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教导和帮助。”陶冶表示,当年还是高中学生的自己下定决心:去北京上大学,在王老师身边工作。

1986年,陶冶成功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修日语。来自草原的创作青年自此开始,与邻国日本产生交集。

日本漫画产业在全球居于领先,中国漫画行业要发展,少不了与这个“漫画大国”打交道。作为当时既懂日语又会漫画的不二人选,陶冶经常接到王复羊的电话,参与中日漫画交流活动。1996年,陶冶负笈东瀛,此后还师从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太田胜洪,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漫画学博士。

陶冶向记者介绍日本漫画大师牧野圭一的安全漫画特展作品。《东方新报》特约记者言果摄

原来漫画可以这样“实用”

日本漫画“土壤”肥沃。“来到日本后,我最大的触动是对漫画的认知。”陶冶称,“在电车上手捧漫画书的人随处可见。”

陶冶是实用漫画的倡导者,“在日本漫画中,经常会出现真实存在的建筑、街道,随着漫画、动画作品大受欢迎,它们也可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他以“圣地巡礼”举例,这个名词因动画《你的名字》而被人们熟知,漫画动画爱好者会前往作品取景地打卡旅行,“这种经验中国城市在发展文旅产业时可以借鉴。”

在日本,动画和漫画之间也会相互支撑,陶冶介绍,“比如现象级的《鬼灭之刃》,票房火爆,也带动了漫画销量。许多作品到衍生品阶段时,要归到漫画,而日本漫画、动画在前期创作构思阶段,已经预设到后期的IP衍生品开发,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带着对中日漫画文化的研究思考,以及学以致用的创业经验,陶冶于2019年回到母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任教,主持创办日语漫画文创专业,致力于中国漫画教育与应用事业的发展,并推动中国与日本及欧美等地的漫画跨文化交流。

促成中日大师“隔空对话”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求是楼十层,陶冶办公室的西侧,坐落着中国高校首个专业漫画馆。

这里既陈列有“中国漫画之父”丰子恺的重要代表作,也有年轻的漫画专业学生崭露头角之作。引人注目的是,与丰子恺先生作品“比邻”的一面展墙上,正是日本漫画大师、日本高校漫画教育开拓者牧野圭一的安全漫画特展。

不久前,这里刚迎来一批日本客人。陶冶介绍,“日本精华大学漫画专业的三位教授来这里参观交流,他们非常吃惊,一定要站到那里去照相,这样就能把丰子恺与牧野圭一的作品都拍进来。他们觉得这种设计太巧妙了,是一种中日大师间的对话,而大师作品也在影响着一代新人。”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求是楼十层,坐落着中国高校首个专业漫画馆。这里陈列有“中国漫画之父”丰子恺的重要代表作,以及日本高校漫画教育开拓者、漫画大师牧野圭一的安全漫画特展。《东方新报》特约记者言果摄

中日两国漫画界的交往渊源深厚,从上个世纪初起,历经几代漫画人的传承,对话互鉴的“文脉”始终绵延。数十年辗转深耕中日漫画界的陶冶对此深为感慨,特别是他与牧野圭一的友情,堪称其中一段佳话。

这对忘年交是当代中日漫画界交流的亲历者,更是推动者。上世纪80年代末,牧野圭一发起成立日本漫画学会时,陶冶鼎力协助,待陶冶回到中国,发起成立北京漫画学会时,牧野圭一也无私地提供了大量帮助,陶冶表示,“牧野先生甚至将大量个人作品和收藏的珍贵资料全部无偿赠送于我,用于漫画教育、研究及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他们共同推动了中日一系列漫画交流活动,从首届中日漫画高端学术研讨会到中日青少年奥林匹克漫画交流展,为加深两国漫画界的互动理解,双方不遗余力为彼此站台。陶冶回忆,“2019年,中日青少年奥林匹克漫画交流展举办时,牧野先生已经抱病,瘦了16公斤,站起来说话都很吃力。我提议开幕式就别出席了,但老先生说不行,活动是我们共同策划的,我必须要去。”

“最好的漫画不需语言翻译”

近年来,在教学工作之外,陶冶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主持北京漫画学会的工作。

北京漫画学会于2021年9月成立,是北京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漫画研究、教育为使命的公益性社团组织,陶冶担任首任会长。在陶冶看来,依托北京漫画学会这一平台,能够汇聚更广泛社会层面的力量,打破学校、学科、乃至国家之间的壁垒,推动中国漫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陶冶主张用漫画来画中华文明,讲中国故事,并为漫画注入更多元的中华文化元素,比如促成漫画与中国书法的跨界碰撞,再比如探索成语漫画的创作等。他透露,“这一灵感也来自日本经历,早在20年前就在做,日本叫四字熟语漫画,通过漫画形式理解成语典故和它的现实意义,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文化载体。”

漫画是能跨越国界浸润民心的大众艺术载体。特别是中日两国,同样归属东亚文化圈,在创作与审美上拥有相近的旨趣。陶冶认为,“我们推崇的最好的漫画,画面上最好是没有文字的,不需要语言翻译。任何一个文字的翻译,都会打折扣。所以牧野先生一直以来特别推崇中华文化,尤其中国的象形文字,中国人老祖先的字其实很多是画,字画同源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特征。”

陶冶希望,北京漫画学会未来能成为中日漫画界交流的一个桥头堡。他透露,“我们正在探讨和日本高校展开远程教育方面的深度合作,包括教师教学、学生交流创作、学术共享,以及面向社会推出公开课和线上辅导等。此外,中国漫画的高校教育很受日本关注,未来我们还计划和日本方面合作推出中日漫画教育的蓝皮书白皮书。”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近年来,在陶冶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日漫画界交流日益密切,续写中日漫画界以画会友的佳话。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幅幅承载着故事与审美的漫画,两国民众不断增进对彼此的认知理解,加深民间友好的基础,为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注入“润滑剂”,而这亦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的初心和意义所在。(完)

【编辑:田博群】

关键词: